为打造旅游四地赋能增色年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暨西望山第五届滑翔伞公开赛综述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站在息烽西望山滑翔伞基地举目远眺,绿色群山连绵起伏、气势恢宏,广袤的乡村田野一望无际、宁静优美,令人激情澎湃。
9月20日至22日,为期三天的2024年“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暨西望山第五届滑翔伞公开赛在西山镇鹿窝村举行,来自四川、重庆、山东、河南等地的80余名运动员在息烽西望山之巅展翅“起飞”,以广阔的苍穹、辽阔的田野为舞台展开空中竞逐,上演一幕幕惊险刺激的滑翔之旅,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空中视觉盛宴。
9月20日上午8时50分,2024年“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暨西望山第五届全国滑翔伞公开赛开幕式在息烽县西山镇鹿窝村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当天艳阳高照,观众们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前只是听说过这个赛事,今天终于可以现场目睹滑翔伞运动员的风采,心情很激动。”游客李晓辉说,为了不错过比赛,他们一家人早上8点多就从息烽县城出发到鹿窝村。
伴随着“嗡嗡嗡”的轰鸣声,数名动力伞飞行员操控滑翔伞接续腾空盘旋,进行飞行表演,为本次比赛“暖场”。不一会,在鹿窝村广场上空,滑翔伞拉出的彩烟宛如一道道彩虹悬挂空中,漂亮之极,令人惊叹。刹那间,观众欢呼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用镜头将这精彩、美妙的瞬间记录下来。
上午10时,大赛第一轮定点比赛开始。在海拔1170米的息烽西望山坪上起飞场,随着裁判的一声口令,助跑、起飞、盘旋……参赛运动员按照出场顺序逐一操控滑翔伞从西南向东南方向“翱翔”,往落差260米左右的鹿窝村文化广场附近田坝区域降落,凭借精湛的技艺自由翱翔于西望山之巅,尽情享受滑翔伞运动带来的激情与快乐。
“参赛选手水平非常高,世界杯排名前5位都到齐,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滑翔伞国家队主教练、本届比赛总裁判长元林朝介绍,今年的赛事采取国际航联精准降落赛制规则,共设立精英组、专业组、女子组三个不同的竞赛组别,每个组别分别决胜出前六名。最终,经过为期3天共8轮激烈比拼,游金川、陈洋、郭婧等运动员分别获得了精英组、专业组、女子组前六名的好成绩。
众所周知,滑翔伞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极具危险性的项目之一,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至关重要。西望山被誉为“南来佛教第一山”,位于息烽西北,距离县城12公里,总面积9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62余米,山上森林面积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明清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佛教圣地。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为滑翔伞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起飞场地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着陆点则是山脚下的广袤鹿窝田坝。选手们在翱翔天际的可以尽情领略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美景、人文遗迹。
时隔5年,息烽重启这一赛事,让滑翔伞运动员及爱好者期待万分。“西望山滑翔伞基地不管是起飞场、降落场,还是风向、可飞时长、交通等条件都非常好,很适合开展滑翔伞这项运动。”曾经获得世界冠军、第五次来息烽参加滑翔伞比赛的运动员熊刚说。
“本次滑翔伞比赛,是我们继疫情之后重启的一项品牌赛事。”赛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懿刚说,本次赛事与往届赛事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对场地进行了提质升级,提升运动员参赛体验感;另一方面是依托赛事举行丰富多彩的滑翔伞体验、农特产品及旅游商品展销、贵阳路边音乐会·息烽高铁广场等系列活动,着力把体育赛事的“吸引力”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生产力”。
作为本届赛事活动的一大看点,息烽县农特产品及旅游商品展销采用“线下 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赛期间同步进行。线下,在西山镇鹿窝村主会场和息烽县城高铁站前广场分会场共设置80余个展位,辣子鸡、辣椒面、葡萄、猕猴桃、面条等息烽本土农特产品和多款旅游商品集中亮相。而线上,特别邀请了30余位网红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对赛事活动及息烽农特产品进行宣传推介,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吸引众多游客争相购买。据统计,赛事期间,为打造旅游四地赋能增色年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暨西望山第五届滑翔伞公开赛综述单日线上销售额达30万元,单日线下销售额5万元;单日在线观看50余万人次,直播间点赞数250余万人次。
“销售收入比平时好很多,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当地的特色产品。”贵州贤聚达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光利说,在参加农特产品及旅游产品展销期间,公司组织展销的百香果干、刺梨原汁、桑叶面等息烽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很受欢迎,很多游客现场购买后都加了销售人员的微信,纷纷表示以后将在线上继续购买。
9月22日晚,在息烽高铁站广场,2024年“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暨西望山第五届滑翔伞公开赛颁奖仪式举行,本届赛事圆满收官。“经初步测算,赛事期间息烽县预估接待游客9.6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80万余元。”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提升赛事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息烽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度假康养目的地、山地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四地”赋能增色。
融媒记者:宋安慧
一审(校):杨雅萱
二审(校):罗建普
三审(校):罗胤

签发:罗国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